close

DSC_4298.JPG 

「人人均捫壁蟹行,自始至終不敢交談」

用這句話來形容錐麓古道真是在貼切不過。

錐麓古道是條位在三角錐山山腹斷崖間的通道,

因立霧溪侵蝕大理石岩層所造成的陡峻斷崖聞名。

此古道原為合歡越嶺道路的一部份,是日治時期為了理蕃(太魯閣族)而建,

全長 10.3公里為太魯閣國家公園中惟一的史蹟保存區。


2014年底偶然在Facebook看到一篇『帶外國朋友必走的六條步道』文章,

發現原來我生在台灣都不知道這六條步道,更別說是帶外國朋友去,

因此就和朋友約定花一年的時間完成,

就這樣我開始計劃這趟錐麓古道。

DSC01365.JPG 


錐麓古道需要申請入山證,假日一天限額156人,平日96人,

有兩個入口,西入口在慈母橋,東入口在燕子口,

由於西入口部份路段崩毀尚在整修,所以僅能由東進東出。


早上八點多我抵達燕子口,將入山證和身份證遞給管理員核對後,

管理員會打開閘門,讓你正式踏入古道的範圍。

DSC_4215.JPG 

突發狀況之內心小OS:

太魯閣這現在超多大陸客,當大陸客看到管理員打開閘門讓你進去,卻不讓他們進去,

就會在那吵說為何不能進去?那我現在申請你現在讓我進去等等讓人狂翻白眼的話。


一開始會先經過橫跨於立霧溪上的錐麓吊橋,

DSC_4216.JPG 

DSC_4217.JPG 

DSC_4213.JPG 

行經時,難得置身在峽谷中,不時的抬頭低頭的四處觀望,

這時後發現當抬頭仰望時,高崖讓天空變成一線天;

當低頭俯瞰時,峽谷讓立霧溪變成舞者手中的彩帶,

DSC_4315.JPG 

身處在大自然中的我瞬間變得秒小。

過了吊橋後,便開始進入日本人口中的電光型道路〈之字型道路〉,

這段延等高線而建急速陡昇的路是全路程中最最最痛苦的,

不常運動或是久久才運動一次的人,經此路段後,包準一定腳痛腿酸的。


經過1.1公里的爬坡後,來到位於高450公尺較平緩的巴達岡駐在所,

圖片:1922年的「花蓮港廳研海支廳巴達岡警察官吏駐在所」照片。翻拍自:山徑百年,太魯閣國家公園出版。.jpg 

在這遇到一對中年的夫妻,閒聊下才知道,

這邊原來在日據時代是一個與外界交換物資、彈藥武器的重要戰略地,

除了居民日常的民生設施外,還有警察局、衛生所和蕃童教育所〈學校〉,

當時堪稱是合歡越嶺道路中最具規模的駐在所,

時過境遷,現在僅可以看到警察駐在所〈警察局〉斑剝的水泥基地和門柱遺跡。

圖片:一個平凡的人2(httpspswoodly.wordpress.com2015030820141005).jpg 

圖片:一個平凡的人https:%2F%2Fpswoodly.wordpress.com%2F2015%2F03%2F08%2F20141005 

休息過後,中年夫妻告訴我們這邊差不多一半了,

同行友人原想要裸上半身完成後半段,但中年夫妻建議我們不要,

因為後面的路怕會有很多蚊蚋,到時後身體過敏就麻煩。


離開巴達岡駐在所在行一小段路後,

就會看到橫跨巴達岡溪的巴達岡二號吊橋,

圖片來源:httpblog.dcview.comarticle.phpa=U25VNgVlBzYAaA%3D%3D.jpg 

這時後會想有二號,那一號橋在哪呢?

說真的當下我並沒有心思去找一號橋,

因為腿已開始酸,一心只想快點到錐麓斷崖,

而一號橋〈已破損不堪使用〉的位置在回來查資料才知道,

原來站在一開始的錐麓吊橋往上看可以看到,入口則在巴達岡駐在所下方,

過橋後,行一段路後可連結山月橋〈僅剩一只橋墩〉通往對岸布洛灣部落,

在日據時代布洛灣的居民會透過這兩座橋前往巴達岡番童教育所〈學校〉上學。


經過二號吊橋後,途中看到一對正在下山的年輕夫妻,

老公前背小孩,後扛嬰兒車;老婆也背著一個小孩,

我和同行的朋友停下腳步讓他們先過,同時也發出讚嘆的聲音,

覺得這夫妻真是太厲害了!!

行走1.3公里後,路趨緩了,在路旁看到許多背包,

這當納悶時,豁然開朗的景象出現在我眼前,瞬間完全不覺得疲勞,

因為我終於到了錐麓斷崖!!!

DSC_4303.JPG 


錐麓斷崖是古道中的最高點約760公尺,

通行的道路是沿著斷崖峭壁,

DSC_4253.JPG 

以人工一錘一鑿地在大理石面上開出一條路寬約90公分小徑,

DSC_4292.JPG 

峭壁上設有繩索可以拉,但如果要與來向的人群交錯時,

DSC_4257.JPG 

就有一方必須要比較靠近斷崖外側行走而過,

這可不能開玩笑,因為一失足真的就成千古恨呀!!

這次同行的友人有兩個有嚴重的懼高症,

DSC_4240.JPG 

這短短的0.6公里的道路,他們可是全程緊握著繩索,鼓足勇氣完成,

只是我想他們的腳應該是邊走邊抖吧XD

DSC_4274.JPG 

在這仰望有高700公尺的絕壁,感覺飛鳥都無法駐足;

俯瞰則有深500公尺的懸崖,立霧溪蜿蜒如帶,公路細小如絲,

DSC_4291.JPG 

斷崖岩壁的山洞中有尊佛像,我想這應該是當初在修建這古道時為了祈求諸事平安所設置吧!

DSC_4293.JPG 


在錐麓斷崖後則是斷崖駐在所,

圖片來源:如歌行板httpxantia18.pixnet.netblogpost59092951.jpg 

這兒比巴達岡駐在所更看不出歷史痕跡,當時的一磚一瓦皆不存在,

而往後方〈錐麓駐在所〉的道路因為坍塌所以拉上封鎖線禁止通行,

DSC_4261.JPG 

大部份的人就在此休息吃午餐,然後原路折返,完成這趟古道旅程。




無意間的一篇文章,意外的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太魯閣,

身處在斷崖落差超過1200公尺的峭壁中,

陡竣深邃的太魯閣峽谷就如同一條巨大的裂縫,

DSC_4255.JPG 

讓我有點呆滯在這鬼斧神工的景觀中。

隨著雙手觸摸這片壯闊的大理石岩壁,

可以切身感受到當初原住民同胞〈太魯閣族〉,

從崖頂垂降鍬成古道的辛勞。

這6小時的辛苦可說是無價,

因為我靠自己的雙腳站在峽谷的另一邊,

我用不同的視眼看我所不知以往所立足峽谷的另一面。


最後附上這次路程〈刪除線部份因崩塌目前暫時封閉〉:

燕子口〈錐麓吊橋〉→〈1.1K、40分鐘〉→巴達岡遺址→〈0.1 K、 10分鐘〉→巴達岡二號吊橋→〈1.3K、 50分鐘〉

→錐麓斷崖起點→〈0.6K、40分鐘〉→斷崖駐在所〈錐麓斷崖終點〉錐麓駐在所→〈4.7k、200分鐘〉→慈母橋。

DSC_4311.JPG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雨果(Hugo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